上古全真諮詢網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50-51問

第五十問:學術研究對修道而言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每每可看到很多宗教學術團體,鑽研於佛學、道術、易經、堪輿……等種種的研究,
並公開發表論說,以示博學多聞,但王陽明先生說:「知而不行,是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可見行的重要,若只有鑽研而不事修持,是無法由凡夫跨入佛境的,當然既然修行,就該了解義理,清楚無疑的行持,才不會盲目地追隨而顯得愚癡,解行並重是走正道,基本的必備條件,文字般若固然重要,但是坊間過多的論說,都已超過文字表達之外,陷入咬文嚼字,名相陷井中,不僅在文字裏打轉,更陷入死胡同中無法自拔,讓學習者忘了行的重要,甚至造成法執,影響到修道的自然性、體悟性、親證性,反而天天與人打文字戰,比個誰高誰低才肯罷休,這樣不只因法執障道,更助長了我執,個個越修越厲害,我慢滋長,自大狂傲,自性佛越離越遠,修道路也更難行了。


第五十一問:高知識份子的世智辨聰,是障道?抑是助道?

    時代改變,大多數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而成為知識分子,然而以台灣的教育層面來看,人格教育是近幾年才開始重視,以往所培育出來的,高知識分子多半是伶牙利嘴、世智辯聰的,也就是世間學問學得多,爭名奪利、自以為是、高傲驕慢者也跟著多,尤其喜賣弄文憑,將所學掰出一套自以為可以服人的方式,來當作護衛自己的方法,更將所學死硬地執著不知變通,自我意識強,對別人的建議接受度低,這對修道來說,一點助益也沒有,反而障道,所以修道之人,不論學歷高低,都應該將自己的心歸零,有個不執不取的空心,才能接納學道,有如此高的學問,應該要運用得宜,否則就可惜了。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48-49問

第四十八問:高僧往生後坐缸,該如何看待?

    高僧大德往生後,荼毗或坐缸,多半是大德在往生前決定,弟子依照還願辦理,坐缸後開缸作金身,此示現是讓後人可以有瞻仰的機會,得到心靈上的撫慰,以此方便讓已信者信心大增,未信者也能開啟善的因緣,有入道修道的機會, 廣公上人在往生前78年,也曾立下坐缸遺願,但當他預知時至時,卻又更改為荼毗不坐缸,因此坐不坐缸皆不需以此來辨別修行的高低,以舍利子示現的角度來看修行的見證,增加修行的信心,學習精進修行,可以來去自如,走出六道輪迴之苦,是較正確的,千萬別因此著相、迷妄不清了。


第四十九問:「肉身菩薩」指的是什麼?


    修行到最高境界,實現圓寂後肉身不壞,佛教用語將此肉身不壞的軀體稱為「全身舍利」,坐缸開甕之後,肉身不腐敗者,多以裝置金身受人朝拜的方式來示現,人稱「肉身菩薩」,當然不禁令人發起大信心,想要精進辦道,用心修道,決心求道,但也同樣不能以此著相,要知道靈性是永生不滅的,肉體不腐壞,但神識早已離去,獨留臭皮囊,空殼子,走正道的人,是不會執著在此外相上的。要強調的是應該敬崇、學習肉身菩薩的精神,超越生死、了脫輪迴、煩惱漏盡,更該藉此發出渴仰恭敬之心,精進用功修道才是。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46-47問

第四十六問:如何以正確的觀念看待舍利子?

   過去很多的高僧大德往生,在荼毗後留下了很多的舍利子,徒眾都會請回去收藏供養,甚至造塔膜拜,在佛陀入滅後也有舍利子供弟子供養,且不論是化學變化的結晶物或是體內草酸鈣結石,修道人是不執著這種外相的,尤其現在到處可見某某某的舍利子,由佛教僧眾迎請到台灣來給信眾朝拜,大家聚眾追求外相,忘了返照自心,高僧大德舍利子的示現,不過就是要大家堅定修行的信念,由信發願,依願行持,應該以這樣的態度來看待舍利子才是對的,否則誇大舍利子的功能,加上媒體大肆報導,大眾盲目追求,對修道來說只有雪上加霜,一點助益也沒有。
    佛家講明心見性如來正法,修道之人更該踏實走在正道上,不隨波逐流,不與群魔亂舞,專意致柔於修心修性上用功才是。


第四十七問:舍利子可以代表修道者道業成就嗎?


   修道的最終成就若用文字來敍述是「中道實相義」,是「空性寂滅」,是「性空無住」,是「妙有真空」…….好多好多的名相用來形容修行有所成就,這樣的巧立文字,都只是要教我們認清真理,不去追逐企求,而誤入歧途,修行人真正了解一切相皆虛幻不實,了不可得,自然就不會去執取,去取捨,如《金剛經》所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麼道業有否成就豈是舍利子的顏色、數量多寡、體積大小可以衡量的。何況當人往生,古人常講蓋棺論定,靈性該歸至哪裡就歸到哪裡,舍利子是在火化後才產生,是肉身有相的示現,與靈知覺性的永恆及層次是沒有相關的。如果說火化後篩出舍利子,因而令眾生敬仰,那麼可以用「舍利子是持戒定慧熏修而得,非煉精氣神所成,乃心與道合,心與佛合之表相來看待,即使供養也只是留給眾生一個堅定信念的依靠,千萬不要希求供養的功德及作為可以成道的方式。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43-45問

第四十三問:戒律是作繭自縛?或是行儀規範?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修道之人,本該遵守基本的戒律,如十善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或齋戒僧團的比丘、比丘尼戒等,這都是在規範自己的行儀,著重在身、口、意上面,使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讓自己的心念適度地繫念,絕不是作繭自縛、綁手綁腳,而且戒律是戒自己,也不是拿來戒別人,須特別注意。


第四十四問:修道人該不該受戒?如何正確地看待受戒?

    「戒為無上菩提本」,修道的人,為了清淨自己,可以在時間,環境的許可下受戒,不是作的到才受,作不到則放棄不受,應該是先受戒、持戒,一有毀犯則發露懺悔,罪由心起將心懺,回復清淨再續持,這樣漸漸行持,功夫日久漸深,持戒持得好,人天擁護,對修道是有助益的,雖然受戒是外相,燃臂供佛是發心,但也不須執著在戒疤的外相上,還是要以心戒相為主,否則心戒不持講受戒,都是落入外相執取中。


第四十五問:修道中如何持戒?何謂戒定慧三無漏學?


    持戒主要是規範自己的身口意三業,進而達到清淨自在,無有染著,也是三無漏學之首要,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達實相般若。修道人除了日常生活需精進行持不懈怠之外,需以戒來作為準則,像明燈照破黑暗般,可以作為指引的方向,身業、口業持清淨了,進而修持意業,也就是微細的部份,心戒若能持好,三業清淨,定慧等持,貪、瞋、癡去除,慢見、我見、邪見、疑蓋及煩惱皆漏盡,沒有再造業,也就達到無漏的境界了。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41-42問

第四十一問:世面上所見的禪修方式有哪些是可以真正助益的?

    禪修方式林林總總,節外再分枝的也琳瑯滿目,多半都稱讚自己的好,自創的更好,吸金的也很多,有的強身、有的治病、有的是能量學…..,總之名堂非常多,多半著重在靜功上,如冥想、數息、運氣、調氣、以意導氣、光明想、脈輪觀…..等,而其實禪就在生活中,不論行住坐臥,是靜是動,都有禪機在,並不是枯坐中去求禪,而是隨時可見,唾手可得,只看你的心念如何?否則佛陀捻花迦葉微笑,不就是以心印心的深妙禪法嗎?既然心法如此重要,外尋求個禪修法可得、可修不就是多此一舉了嗎?不如靜下心來,捨除俗世外務、停止亂心,由靜生定,由定生慧,讓不生不滅的法身慧命自然運作,調整氣脈、身體,定心守靜,順息暢對,不強盤座,不比時長,放鬆身心,不抓不取,達空相靜定才是主要的。


第四十二問:如何修持達到真正的自性慧?


    自性佛是清淨無染、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具足空相妙智的覺性,必須靠正確的修持方式才能漸漸顯現,與肉體合一,達空相自性慧。除了有明師的引導之外,透過開靈方式,肉身與靈體配合,動靜功法確實執行,心念時時保持正確,由靜定慧去下工夫,自然慧眼開顯,可以承擔處理人生所面對的困境,而沒有阻礙,此時人世間的俗世凡情,也可以從容不迫、圓融地去處理,不須再靠問事、求神、卜卦等外求的方式來找答案,一旦靈體合一,什麼事問自己最清楚,這就是自性佛的自性慧開顯。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40問

第四十問:佛教的靜坐、跑香、經行與道學的動靜功法有何差異?

    佛道本是同源,因為人為因素而拆解,因而產生了佛教與道教、學佛與修道上的分別,因為佛教有僧團,有叢林律制,因而有莊嚴的形象,而道教因宮廟亂象、邪門外術導致本質受損,也因此佛道修道方式被分解開來,佛門有佛門的方式,道門有道門的方式,不可等同而語,但論就現前佛門的靜坐、跑香、經行等,修的多半是靜心為主,即使經行也是在注意當下的提移落觸,了知當下的心念,跑香則是活絡外體,在靜功中有個動功可平衡,所修的方式,固然對收攝身心有幫助,但對靈性的幫助不多,尤其佛門靜坐方式層出不窮,多半也是由意去導引、著意、專致,有些學放空者也拿不到訣竅,產生很多氣鬱、氣結、脈絡上的問題無法改善,也難怪出家僧眾到頭來病痛纏身者比比皆是,這不是批評佛門的修行者,而是佛道同源是不爭的事實,實在需要與道法的動功配合才是上策。
    道門修行者,在開靈、開口、靈動後,該靜該動都不馬虎,完全由靈知覺性主導,動靜倆相依,《道法全真經》中:「動而自如不壓抑,隨順靈性自轉來,動法猶如氣之血,氣動血行運轉開,氣血行之靈躍進,靈體共振現合一;靜而自若不空妄,安定心性靈祥和,靜法猶如脈之絡,玄細而續不休止,脈動絡行心息定,靜中修得智慧現,動靜自如靈體安,有動有靜不相擾,要動要靜靈體合,是動是靜倆相依,不動遮障氣血行,不靜脈絡經行亂,吃苦討苦靈體苦,阻斷修真前程錦,證真歸源失了己,自嚐苦果自受苦,最終統整動靜偈,要修要證動靜全。」
    如果能夠真正走在正道上,親身體驗,則可以了然清楚地明白佛道同源的道理,佛門的嚴謹令人尊敬嚮往,而道門的妙法道功,正可以互補其不足之處,實在不該為了對立而硬要將佛道拆解呀!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39問

第三十九問:有所謂的「開口」及共通語言「靈語」、共通文字「靈文」嗎?

    經過「開靈」的動作後,有些可以馬上開始講靈語,這就是「開口」,像孩童牙牙學語般,一開始不是講得很順,可經過明師再作「開口」的動作便可以越講越順,也有的人會用寫的開出「靈文」,這都是自性佛自古至今共通的語言及文字,也是覺性與覺性、覺性與仙佛溝通的方式,無遠弗界沒有國籍、空間、時間的障礙,是全宇宙共通的;每個人靈性的程度及本質特性不同,有些人會先講,有些人會先寫,也有人不講不寫先動的也有,稱作「靈動」,這都是修道的過程,主要是藉由這些表達方式讓靈性開顯活躍,身心靈漸漸配合,找回清淨的本來面目而已,並不是像坊間有些宮廟不知該如何解釋這些行為,也不了解這些情況,而以制止,壓制靈動,抑制講靈語的方式來解套,有些更將開文解釋成是卸因果,簡直荒唐到極點,更有些宮廟有稟文的格式依樣畫葫蘆,用中文來寫明眾生的需求,統一化掉,表示已向上稟求,這也是人為因素造成,事實上靈體一開啟,會講會寫自然由肉身運作,該交什麼就會交,該稟什麼自然就寫出共通的語文,豈是宮廟主事者來決定的,這也是目前宮廟亂象之一。

    再者強調這些都是過程,與修行程度、高低有無成就是不相干的,也不是用來比較的,還是以修心性為主要,這點必須切記。


靈性戰役 12

  為什麼說「無我」就是「真我」? 因為在邁向靈體合一的過程裡,其實就是執行一場刻意消滅自我的行動,殺剿的是虛假的自我,死亡的也是虛假的自我,除了保留肉體之外,要做到「全面性自殺」。 自我的虛假消失以後,城堡沒了、意識空了、執著也消失了,所留下來的空缺也不須再找一個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