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全真諮詢網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25-26問

第二十五問:誦經的正確態度該如何?

    「經」指的是契機契理,契眾生的根機,契諸佛成道渡生之理,是凡夫成就道果,一條修道必經的道路,因此讀誦經文的目的就是要我們了達、明白佛所說的義理,由佛
說的教義、教理去做、去修,作為思想和行為的準則,並落實貫徹,以達明心見性。
    然而,很多人執取了佛經上所說的功德相,誤認誦這個經有什麼功德,誦那個經有什麼功德,大家聽到或看到後,便著了功德相,這個經也誦,那個經也唸,一天到晚像趕任務般,忙得喘不過氣來,只誦不解,誦得快,又傷氣,修行沒有修好,毛病倒弄出來,身體也搞壞了,這是誤解了功德之故。功德不在白紙黑字的經文上,也不是唸經一遍,點個紅點,唸滿多少遍,點滿紅點把紙燒了,像存單寄庫般地記功德,功德在我們心中,藉由誦經明白義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照著去修,習氣漸減,煩惱漸少,這才是大功德,如果天天光是唸、光是誦或是只鑽研或唱唸,而不知起而行,不事修持,還是原地踏步而已,功德從何而來呢!


第二十六問:親人往生由誰來助念最好?

 助念主要是使往生者提起正念進而接受指引,乃至種下薰修種子,將來有因緣入道,本著幫助、協助自己眷屬的精神,使其蒙受利益,因此最好的助念團是自己的親人。

    一念至誠地誦經迴向,因為是自己的眷屬,也就較不會執取有所回報,不著相的功德也較大,不會像誦經團、助念團有收取金錢及作功德的目的,效果大打折扣,當然助念過程中最大的受益還是自己。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23-24問

第二十三問:只有讀誦經文而不解其意,不深入切身落實,將產生什麼後果?

    常常可見道場中,有很多人每場法會必定參與,唸起經來朗朗上口,有的國、台語雙聲帶,有的還倒背如流,不識字的也會認字讀誦,但有大多數的信眾只知讀誦而不解經文的涵意,因為不解所以不知經文就是要讓人依其而行,切身落實,多年下來誦經也只是誦經而已,口誦心不誦,口誦身未行,實在可惜,這樣造成道場只是聚眾之地,不知依法而修,改變自己的心性,反而助長團體中的人我是非,而成為一種亂象,外人看了誤以為修道人的德性也不過如此爾爾,不僅反感還使想要入道的人退步三卻,裹足不前,久而久之,道場的形象也壞了,修道的真正意涵也被遺忘了。


第二十四問:讀誦經文最主要的用意什麼?自己誦經回向與別人代替誦經回向有什麼
            差別?


    讀誦經文主要的用意是要讓自己靜下心來,讓漂浮不定的心可以沈澱,漸漸地於讀誦中了解經的涵意,反觀省視自己,改變自己的習氣,漸漸地與自性佛相應,得到法喜充滿的法住智,而後得寂滅空性的涅槃智,因此最後受益的其實是自己,只要心誠意敬,自己誦經的功德有七分是自己的,三分才是指定回向的對象所得,因此唯有自己日積月累讀經,才可看到效果,其他像找別人代替誦經或誦經法會只須繳納費用便可者,都只是一時心安而已,尤其誦經者平日修為及誦經時的心念非常重要,否則功效也是非常有限的。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21-22問

第二十一問:讀誦經文該如何開始?需要準備些什麼嗎?

    解鈴還需繫鈴人,因此讀誦經文化解自己的業果或是回向給自己的歷代祖先,心誠意敬是最重要的,若沒有供奉仙佛者,可於清淨處穿戴整齊,雙手合掌恭誦,或者點小盤香或淨香粉來恭敬讀誦即可;若住處有供養仙佛,必須向明師確認家中的仙佛有無正神存在或是外靈佔據確認安全後,於誦經前可點香敬拜向桌上的仙佛陳述:弟子某某某開始讀誦經文,請賜予弟子靈體自在、開智慧,並將功德回向給想要回向的人,建議從短一點的經開始,如道法全真經宇宙天地經全真靜定經,漸漸依照自己的時間、能力再予以加經,如全真藥源袪症經,避免一開始讀誦太多,造成無法持之以恆的反效果。
    平日所讀誦的經典,需置於清淨處,不可於經文旁作記號或塗改,以視對法寶的尊重。


第二十二問:如何安排早晚課誦並作有效的回向?

    一旦開始讀經,可於早晨及晚上八點以前定下一個時間點,固定持續誦經,讀誦完畢後可將早課的功德回向給歷代祖先、九玄七祖、大大小小,雙姓祖先者須兩姓皆回向;晚課回向給自己的冤親債主,這都是於經後作回向,因此經文結束後的「回向偈」不唸,另外,初一、初二、十五、十六早晚課皆回向給住處的地基主(俗稱地靈公、地靈婆)及護法神,感謝他們讓自己出入平安。
    若已知當日有要事,無法於晚上八點前回到住處誦經,可於早課時提前作完晚課,再分別回向,若臨時有事擔擱,超過晚上八點則不再讀經,省略一次,原則上以開始讀經的時間為主,若接近八點時讀,唸完已超過八點則沒有關係。
    回向的方式以前述的方式為主,指定給誰就是給誰,雖然一般經文的回向偈都是心量無窮式的回向,尤其佛門常以心量越大,作用力越大來解釋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但修道還是得先渡己再渡人,否則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何時才能解冤釋結呢?

    當修道層次往上提升,自可接受到訊息加經或祖先們給予訊息,不用再唸經給他們了才可以停止,轉而唸給其他眾生。


http://www.tsaitruee.com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19-20問

第十九問:出世修與入世修指的是什麼?

    一般世俗以現出家相的僧眾或自搭茅蓬隱頓修行、出離世間的修行者來稱為出世修;於凡塵俗世有六親眷屬、經濟盈收、子孫後代接續相傳,而又能在家修持者,稱作入世修,更粗略的分法就是說出家修道者為出世修,在家居士為入世修,這是為了讓人有所分別所作的區分,事實上僧俗二眾不該以剃度或帶髮來判別其所修持的法為出世或入世,怎麼說呢?佛教由印度傳入,已由小乘佛教演變成所謂的大乘佛教,乃至近代倡行的人間佛教,僧眾也已由自利轉為利他,由叢林走向人群,由和合僧眾的團體生活走向普化世人的菩薩道,可以說由原來人們所認知的出世間法,演變成今日的入世間法,為的是要弘法利生,因此不該再以剃度與否來分別出世或入世,應該著重在修持者所修持的心念,剛開始必須靠些有為法來協助修持,日子久了不執不取、漸入無為,也就從入世法進入出世法了,並非要您抛捨一切,非得要棄家學道,而是在凡塵俗世中借假修真,回歸本源,使自性佛靈能提升,出離六道輪廻,也就是說所修持的方法,不是求世間功名富貴,求子孫滿堂,求財源滾滾的有為世間法,而是要修靈知覺性,使其清朗妙悟,了脫生死洪流,達無為出世間法,不再墮入生死輪廻漩渦中而永無出離。


第二十問:修道一定要出家嗎?講經說法一定要現出家相嗎?

    「出家」是出離自私的家,是心出離,而非只有外相出離,如果心沒有抛捨、放下,即使剃度穿了一身迦裟現出家相,也是枉然,尤其現代叢林已不比古時的阿蘭靜若,需要自力更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現代信眾的供養非常充足,反而障礙了清修的僧眾,起了貪念,生了煩惱,物質金錢的豐足使僧眾容易忘記初發心,因此以現代來說,出家未必對修道有好處,有時反而更容易墮落而不自覺,因此,只要有心修道,出家不出家並不是那麼重要的;當然有因緣出家,入空解脫門,入無我無願門,巧施方便廣運慈悲之心,化度眾生,施不求報,出家剃度又能如願以償,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廣度無量眾生,功德利益是令人敬仰尊敬的。
    至於講經說法現出家相,都只是為眾生的需要,認為有莊嚴法相,聽起來信心十足,才像在修,這都是眾生執著表相罷了,也有很多有修有為者,弘法時能切入真實修證,字字珠璣不是嗎?

    主要還是須以其修行的心念,表現出來的身口意合一,能將所修所證活用傳授予人來作評析,與出家與否,並無絕對關係。


http://www.tsaitruee.com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17-18問

第十七問:障礙修道的因素有哪些?該如何排解?

    當起了初發心,有心向道的時候,往往面臨許多的魔考,有的是家人障道,有的是環境、金錢、工作、身體、健康狀況、婚姻….. 不許可等,像潮水般蜂擁而至,道心不堅者,很快退了道心,回到原點,不知最大的因素是自己給自己打了敗仗,無怪乎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很多時候,是自己在找拖延的藉口,是自己的心放不下,心胸無法敝開,無法提起精進力,而使得障礙的因素雪上加霜、難上加難,因而阻滯無法往前,這該歸咎於信心不夠,不能提起正念而修,導致打了退堂鼓,應該要尋求善知識幫助,引導抛捨眼前的煩惱、阻礙,協助其提起初發心、深信心、精進心、恆續心,渡過最搖擺不定的時期,當然,修道之路是終其一生的,只要腳踏實地、靈智一起妙用,總可以排解掉重重難關的。



第十八問:何謂由有為法漸修進入無為法?

    剛開始的修持,各個道場的引導者會借助很多的方便有為法來協助,如拜佛、懺悔、誦經、禪坐、動功、作務、釋經…..等,來訓練調整修學者的心性,這些都是為了要讓眾生了解契入行門,因而作了很多的講解、教導,是引入門道的方便法,修學者在持續行持一段時間後,則不該在這些方法上執著、抓取、想像、甚至創造,應該試著將心轉為空心,不是什麼都不要,而是清朗明亮,具中庸達空性、不著不取,這樣才能漸進提升靈能、修持自性佛,達無為法的境界,修千古之性命,以達見心明性。如《金剛經》所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由入門的方便法門,引領眾生修學,進而達到靈性的空性智慧,所使用的方便法,都是為了讓眾生靜心、除惡、生善、修德,最後自心清淨、靈性空靈,不取不著,不著四相,入中道實相的無為法中。

http://www.tsaitruee.com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15-16問

第十五問:何謂依法不依人?何謂以戒為師?

    正信的道場,不會要你膜拜偶像、崇拜上師、迎合主事者,應該教你遵守佛制或道規,或寺院、道場中的規範,於日常生活修持中依此規矩行持,不去毀犯,這是依法不依人,也就是說當主事者所作所行有所違犯或模糊時,不該認為是自己的上師、老師、師父就迷妄地忘了識別,愚癡地一味追隨,日積月累就習慣不去辨別了,應該用法來取量適度提出。有修為的主事者是不會計較信眾向他提出執疑的,反而會藉此機會互相切磋、硺磨,有寬廣的心接納指責,讓信眾敬佩才是。
    佛道都有受戒儀式,一旦受戒就該遵守戒條,一有毀犯該當立即發露懺悔,佛陀在入滅前,阿難詢問:「佛陀入滅後,僧眾們該當以誰為師?」,佛陀說:「波羅提木叉」,也就是以戒為師,修道者有種種戒條,很多都是在戒心,因此不論受不受戒,都該於日常修持中依戒律行事,時時刻刻繫念於心,不去違犯才對,受戒雖然燃臂供佛,但受了戒不持,也只是外相戒罷了,該當持的是心戒,因此受不受戒,都要以戒為師。


第十六問:什麼樣的心態有利於修道?如何養成?

    無論是在家修道或常常親近道場與道友共修,只要心態正確,在家自修者就不會養尊處優,不會自以為是,不會越修越厲害,在團體中也不會淌入人我是非中,不會互相爭寵,互相比較,也不會老是帶著有刻度的利刃,邊量邊傷人;那麼要如何養成正確的心態?首先不管您已經修了多久,都要以提升自己的心性為主,心中要常持初發心,記住修行除了提升靈性覺知,改變累世於八識田中所種下的習氣之外,別無他處可求,別無他法可得,尤其在聽聞教法,或學法的過程中,要有一顆空靈的心,才能容納、吸收好的修持方法,要能沈靜才能有智慧分辨,而升起擇善覺支,漸漸地自然愈修愈有妙智,以慧眼對治種種魔考,通過各種考驗,有了這些以後,比得神通更有益處呢!
    修道在修己,不用互相較量,看人有神通也想一步登天,這不是正確的,應當要以自性佛智的修持為重,接受指正反省檢討,受益的絕對是自己,況且很多人錯將修得神通視同等於悟道,以為發神通就是明心見性,這實在是非常大的邪見,殊不知神通是不可求,明心見性才是根本,即使修得神通,未明心見性前,難道就不用修了嗎?這個觀念非常重要,仿間為求神通而修道者很多,不僅是誤人也誤己,生生世世也不能出頭啊。

http://www.tsaitruee.com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13-14問

第十三問:正知正見的道場有哪些特性?

    正知正見的道場,應該要以修心性為主,以修出離、歸源、靈性提升為最終目標,也可以由道場的信眾中,從他們的身口意是否合一,表裡是否一致來判斷主事者是否正確引導,而非一盲引眾盲,還有整個團體是否和諧、互相扶持,討論的是否皆利於修道,益於修性的內容,而非如何外求、如何貪取,製造人我是非,攀緣聚眾、分化彼此,它不必作大,但教人腳踏實地一階一階地往上走,教人以「減法」的方式漸漸捨去不必要的財色名食睡,不必要的功名富貴,不必要的我執、法執,而非教人以「加法」不斷去抓取、執有、貪求,它教人淨化心念,捨務去惡,往內自省,同參道友皆同一心,共相扶持。


第十四問:在道場中如何看待整個團體?如何維繫同參道友間的祥和及互相扶持?


    道場是一個團體,同參道友間應該要有和諧的氣氛,平日論事須與修道相關,不將時間浪費在戲論上,尤其要對事不對人,互相提攜、扶持,遇有同修者碰到挫折,應當要鼓勵引以為借鏡,反省自己而非批評、大肆渲染自我意識,遇有人我是非或謠言,當到此為止,不再口耳傳之,不起情緒波瀾,右耳進左耳出,自可省略很多麻煩事,在佛教叢林制度中破和合僧是五逆重罪,一般道場也該遵守,不去造下此重罪才是,尤其常常可見自其他道場轉入的道友,在前個道場也修了不少年,加入新道場沒多久,習氣顯現,互比高低、互揭瘡疤,實在枉費修了多年,卻又走回頭路了;這種現象在道場中很常見,主要是沒有修心性,反而越修越厲害,老是拿著尺向外量別人,忘了反省自己,才會導致這樣的後果。



靈性戰役 12

  為什麼說「無我」就是「真我」? 因為在邁向靈體合一的過程裡,其實就是執行一場刻意消滅自我的行動,殺剿的是虛假的自我,死亡的也是虛假的自我,除了保留肉體之外,要做到「全面性自殺」。 自我的虛假消失以後,城堡沒了、意識空了、執著也消失了,所留下來的空缺也不須再找一個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