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全真諮詢網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87-88問

第八十七問:何謂「因緣果報」?

    修道人看待惡人逍遙享福,好人含莘茹苦,不善不惡之人不肯修持卻也平安的狀況,不該否定因果律,認為不公平,今生造惡,之所以能享福,是因過去世的善業種子已成熟,並非造惡業得好報,已種下的惡業種子有一天會果熟,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今生行善之人,運途乖舛不順,是因過去世的惡業種子已果熟,絕非好人沒好報,功不唐捐,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行善者必有後福,千萬別灰心喪志。
    因緣果報不同其受報的時間也有不同,有的是現報、生報或後報,受何種果報已定,有的是時間未定,若為惡,則受報的時間提早現前,若為善,受報的時間則延後自伏,也就是說所受果報有轉圜的可能,若多為善,可重罪輕受,若作重惡,則輕罪重受,因此應當把握有生之年修慈悲、開智慧、修心性,成就功德果報,消業改運,修道人面對逆境,欣然接受,放大心量,隨緣消舊業,能量變大了,自不怕苦來磨。


第八十八問:何謂真心?何謂妄心?

    平常我們所說的心是六根對六塵而生起的意識分別心,是虛幻,是假的,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如何讓虛妄不實的心轉化為真一無二之心,是修道人不可不知的,凡夫以妄心為主,念念牽流,執取外境生起感受,貪取不停,日日夜夜沈浸煩惱苦海,認妄為主,自以為樂,不見自性,不得自在,不知真性如如之心,才是本源,無形無相、無法耳聞、無法眼觀,只可慧照、妙觀、領悟,不用意識去分別猜度,是心地法眼,需要親切深徹去體會與神領,這便是真心,蓮池大師說:「念佛是聲聲喚醒主人公」。主人公就是我們的真心,唯有修這個心,在心地上用工夫,轉換我們的心,使有念的動心不妄動,這樣才能打開本來面目,明見佛性。

    妄心其實來自真心,真心就是妄心,因妄從真起,分別對立而產生,因此全真即妄,全妄即真,修法修到內心深處,進而空無、中道,哪有真妄之別,見性悟道後,妄心皆化為真心了,是心中的心之心。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85-86問

第八十五問:「功德」指的是什麼?

    法離一切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一切法根本沒有實法,只是應病與藥,隨機假設,因此八萬四千法門,最終一法也不可得,功德也一樣,梁武帝倡行佛教、建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訽問東來傳法的達摩祖師,自己有多少功德,達摩祖師回應:「毫無功德可言。」因為諸法皆空,皆不可得,梁武帝著了功德相,只剩福德而已。
    功德是一種力量,透過行事的事功,完成偉大的事業,由凡夫圓成證道,然後度眾生、益於眾生、德被大千,這就是大德,如果沒有證道,如何度他,因此唯有照著義理真修實證,勇猛精進,才能自救自度,而後救人度他,何況修道是為了了生死,不是論計功德有多少,一著了功德相,生死也不能了了。


第八十六問:不肯修持的人生活也過得很好,如何以正確的心態看待?

    有些人不肯接受修道,便反問修道者:「佛法講一切都是空,一切都不要執著,一切都要放下,那不就是什麼也不要做,何必還修呢?」、「我偶爾做做善事,日子也很好過,何必要捆綁自己?」,這是把法誤認為消極的,不知修道是積極向上,是無為而無所不為,面對此種人,我們該以正確的心態去看待。

    有的人橫行霸道,無惡不作,日子也過得好好的,有的人老實為善,坎坷的事卻特別多,但修道人對於果報的評論不能只看眼前就斷章取義,實際需以三世因果法則來看此懸殊差距,因因果果三世造,因此,見了壞人,不要厭恨、蔑視他,而要勸告他、教育他,使他改惡向善,見了好人,隨順而度化,不強求,本著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基點,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只是成道的早、晚、快、慢因各人時節因緣不同罷了,因此修道人的心量要大,容忍各式各樣的眾生,這樣才能成就別人同時也就自己。

http://www.tsaitruee.com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83-84問

第八十三問:天公爐稟香的用意是什麼?

    一般寺廟外或宮廟的大殿前,都有個大香爐供人插香,因有三隻爐腳,象徵三界之意,主要是恭請天地間的三界眾神聞香駕臨或返駕,並不是恭請玉皇大帝的專用香爐,但現在因信眾一到寺廟都會稟香,尤其在大殿前總會唸唸有詞,訴說著自己的需求及心中的苦,久而久之,被朝拜者誤認為是向玉皇大帝稟求,而稱之為天公爐,其實,一念三千,即使不稟香,以恭敬之心於心中默求,也有相同的作用,稟香的方式只是讓信眾本著恭敬的心祈請,方便導引眾生而已,修道人本該以智慧處理世間俗事,如果能修心修性去除習氣,生智慧,證得真如之性是最好的事,因此此爐該以修真爐(如)或天地爐來稱呼才是正確的。


第八十四問:天公爐底下鑽過可以抵銷業障、消災解厄嗎?

    常常可以見到信眾自宮廟前天公爐底下伏地鑽過,表示可以解除厄命,消除業障,此種混淆正邪的觀念,被不長進的修持者玩弄欺騙,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三災八難,都是過去所造的惡業,今生感得果報,個別造業個別有厄,共同造業共同受厄,唯有照見五蘊皆空,開發出運用無礙,徹底究竟的大智慧,才是真正的大功用行,真修道人,自性佛是主,肉身是僕,別被無明的肉身給控制了。

http://www.tsaitruee.com/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81-82問


第八十一問:八萬四千法哪一個法門最好?

    修行以明心見性為第一要,在見性的基礎上,勤除習氣,必能證得正果而不會入邪,為了因應眾生的需要,修持的法門種類很多,無奇不有,無奇不生,但只有一個門是通往正道,可以反璞歸真,達真性以續慧命的,這個門是心內求法,外求別無是處。也就是修心修性達性真、性純身和合的不二法門,用修靜、修定達深靜定,修淨、修意、達自淨意,使身靜、身定達體安住,心淨、意淨達靈體合,最後歸真、歸一、回本來,以得清淨法身。
    反之,如果沒有見性而先發神通,非但沒有用處,智慧未開下盲修瞎煉,反而有入魔的危險,真修道人,情願不成道,也不願被魔所利用,所以修心性的法門才是唯一可歸源之門。


第八十二問:何謂「外道」?


    各宗教間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範圍,稱讚自己的法門有多好,只要與其修行理念不同者,都稱對方是外道,以「附佛外道」、「邪門歪教」、「入魔邪教」等名相來稱呼,以和自己的教派作區別,其實八萬四千個法門,只有唯一的修性法門是通往正道且不容置疑的,只是人的對立心和分別心在作崇而已,不如以「心外求法即是外道」來統稱要來得適切些,要知道修行不能圖名圖利,追求名利心,因地一定要正,老老實實在自性上著力、用功,不攀求神通、不攀求語出玄妙賣弄文學,因為這些不是根本,有了神通、有了博學,不明白自性,不知如何運用般若之智,風吹即倒,生死現前也擋不了,有什麼用呢?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79-80問

第七十九問:「六度」是什麼?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種可解脫到達彼岸的修行方式,前五度皆需要以般若之智作前導,如布施要依自己的能力適度行善,而非傾家盪產,影響生活,持戒的開遮持犯皆有方便,因緣不具受戒後得捨戒時,只需向聽懂汝言者表明即捨,因緣具足時可再重新受戒,而非犯下大罪得受墮地獄之苦;忍辱乃忍人所不能忍,並非只有忍辱,連喜樂之事都需要不形於色,修忍的工夫;精進覺支乃是以勇猛之心,精進不懈地力行正法;禪定是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亂;以上五度皆要依靠般若,才能慧根增長,破除諸惑,由「文字般若」領會經文之義理,以起觀照進入「觀照般若」,隨著功夫深進,而證得「實相般若」,也就是親證本來面目,親自見到佛性,也就是妙明真心。


第八十問:如何布施的功德最大?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等三種,何者功德較大,端看布施者心念而定,有人施了點財物,便企求旁人給予肯定、褒揚,有人默默行善不為人知;有人動不動就驚擾眾生,製造口舌是非,有人連一隻螞蟻都不忍去驚動、傷害,擔心其畏懼驚恐,常行無畏施;有人修得法味,稍有神通便大顯功夫,大肆宣講以博取認同及讚揚,有人則是隨順因緣,將點滴法益分享予人,助人修道,常行法施,因此何者功德大?布施的心念很重要,如果能夠在世間法上布施財、行無畏施,並作法布施的供養也不著四相,那麼不僅有功德,連自己的真心都可以顯現出來了。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77-78問

第七十七問:「名師」與「明師」有何不同?

   「名師」處處可見,多半具足聰明智慧的世間智,且在世間有名有利,專修有漏法的引導者,「明師」則不同,他可以去除黑暗,像一盞光明的燈,點亮求道者的心燈,教導他向內觀照以明心見性,他所修的是無漏法的無上妙智,真正大智若愚、知無所知的大智慧。
    真正的明師會循序漸進依信眾的資質、程度、習氣、盲點予以引導,一步一階帶領其向上提升,絕不會隱藏正道或留一手不清楚告知,反而該講的都會說清楚,他不會有求必應,但絕對會協助信眾以智慧去分辨,處理世間俗事煩惱,而不是不斷地以辦法會、燒紙錢來消災,「名師」與「明師」的差別是很大的。


第七十八問:修道需要燒金紙、補財庫嗎?


    仙佛的正神是不接受賄賂的,因此不繞紙錢給仙佛,請其領受,無形界眾生只求有功果可得,有道可修,有機會被渡化,因此也不需燒金紙,甚至給他們補財庫,因為這只是治標未治本,效果短暫方法也不究竟;商人為了商業利益,製造出各式各樣紙錢、各形各樣紙具,號稱可供無形眾生領之受用,加上很多引導者大力鼓吹功德無量,導致燒紙錢的惡習不斷延續,受益最大的當然是商家與引導者了,近年為了環境保護,政府提倡不燒紙錢,事實上金紙銀錢已不再是與仙佛、眾生溝通的方式,只是信眾習以為常,一直延續此陋習,以為可以花錢心安,了慰自己對往生者虧欠的心,不肯坦然接受面對而已。


靈性戰役 12

  為什麼說「無我」就是「真我」? 因為在邁向靈體合一的過程裡,其實就是執行一場刻意消滅自我的行動,殺剿的是虛假的自我,死亡的也是虛假的自我,除了保留肉體之外,要做到「全面性自殺」。 自我的虛假消失以後,城堡沒了、意識空了、執著也消失了,所留下來的空缺也不須再找一個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