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全真諮詢網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37-38問

第三十七問:五辛是指哪五種食物?

    五辛指有五種辛味的蔬菜,素食者,不僅不吃眾生肉,而且連「青蔥、洋葱、韮菜、大蒜、蒜頭」這些屬於蔬菜類的也不能吃,因為此五種辛菜,熟食發淫,生吃增長恚心,有些經典更直接提到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也嫌其臭穢,皆要遠離,不來守護,諸餓鬼等,舐其唇吻,常喜親近,常與鬼住,福德日益減損,且不論經文所說為何,既是素齋者,本該棄食刺激之物,何況此五辛皆有嗆鼻、難聞之屬性,容易增長五欲及三毒攻心,不可不慎。


第三十八問:修道中的「開靈」指的什麼?


    眾生皆具有佛性,但因生世輪廻被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無明覆蓋,而無法開啟這光光灼灼的靈知覺性:自性佛,有些靈性的層次較高,經過很多世的修習,遇到心性不錯的假身,可以帶領肉身一步步走在修道上,若再巧遇明師一點,就自證自悟了;這在佛陀時代是常有的,稱為聲聞或緣覺,但是以現代的人來說,因科技日新月異,凡是要講求有憑有據,所受的又是高知識教育,若聽到「開靈」二字多半是懷疑又不信的,尤其宮廟文化亂象叢生,也壞了修道的本質,難免讓人以為是邪門歪教,加上生活富裕,人生價值觀不同,大家以苦為樂,忘記來世的主因,更顯少會主動求道了,靈性也被矇滅了,因此要讓靈性可以開啟,的確需要明師來協助,讓靈性可以活躍起來,主導肉體依序而修,透過這樣的方式,如果肉體非常精進,心念非常正確,速度便很快了,當然修行不能講求急速,但只要有心,一步一階慢慢往上,以心性為主,向內修持,成功是指日可待的,有很多被開靈的,都是因為心念不對,沒有明師引導而修偏了,也有很多已開靈的,肉身不願意配合,最後肉身自我意識主導,而可惜了已被開啟的原靈,令其痛苦不堪者比比皆是,因此若想「開靈」,一定要有正知正見,下定決心好好修,痛下決心修法身慧命,而不只求現世的人天福報而已。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36問

第三十六問:修道一定要吃素嗎?何時開始最好?

    佛陀時代來說,因環境受限托缽接受葷食,但成阿羅漢果的也不少,吃素並不是修道要求的結果,一般修道人會吃素,多半受健康因素,個人因素或團體形象影響所導致,很多吃素的人,並沒有修口,常常不自覺地造下口業而不自知,實在是因為他們並不知道吃素的意義,反而以吃素來界定修行的層次,吃得清不清來看待是否值得敬重,這是坊間錯誤的觀點,很多引導者一盲引眾盲,是需要負點責任的。
    吃素主要是長養慈悲心,以大悲心看待一切眾生等同累世父母、冤親債主,因此有人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來解釋吃素的心態,眾生因罪垢深重,加上三世因果法則,走在修道途中,無明、愚癡、煩惱、更迭不斷,此時可用「吃素」來作為淨身、淨口、淨意的方式,讓紛亂的心可以藉由吃素達到改善,這只是助緣,一個好的方法,而不是絕對必要行持,也不是道場用來塑造既定形象的規格,如果口吃素而心不持,也是沒有用的。
    走正道的人,修到一定程度,肉身會想斷肉斷葷、有的看到葷食會噁心,吃到葷食會下痢,吃到油膩會腹脹,甚至身體不適但找不到原因,當有這些現象時,是自性佛在提醒肉身要持齋的警訊,此時肉身就該配合靈知妙用的覺性,而不是找很多的藉口來推拖,否則越拖越不適,後果還得自己承擔。

    因此,吃不吃素不是用來衡量修道的高低,也不是修道的最終結果,而是走正道的人一個必經的過程,古仙人道的仙人不也都是清口持齋,守戒守律的,當自性佛未告知肉體時,必須把色身養好,讓肉體有本錢好好用功,一旦給予提醒要吃素,也就表示已修到一個階段,肉身當要果決配合,說斷就斷,家人會不會阻礙、肉體是否營養不夠?這些自然都不是問題,多半是庸人自擾,只要有心,障礙會一一排除的。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35問

第三十五問:如何在食衣住行育樂上適當規範自己而不過之?

    一旦步上修道正路,生活起居、起心動念,行住坐臥間,都是由繁易簡、由虛轉實的,唯有如此,腳步才能踏實,基礎才能穩固,不會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一來,吹得你東倒西歪,不要小看食衣住行育樂的修持,持得好不僅可以停止亂心,去除貪心,還可以找回清淨無染著的真心,不再老是用妄心主導,真假不分,這點非常重要,看似平常,真正要修持起來,還有很多微細的部份,包括正確的心念,行持時意念的轉化等,都會隨著時間一久而不斷地改變,只要有心行持,都會漸漸深入的。
    以「食」來講,為的是滋養色身,求個飽足,有體力可以用功精進在修道上,不該像老饕吃山珍海味、海陸雙拼的美食,要知道當為了滿口慾而殺生時,不只外身沈重,心也濁了,心一濁煩惱也更重了,如果能以清淡、簡單為主,不只身輕心也清,慾望煩惱也就少了,當然到了某個階段,該吃素食時,自性佛自然也就會排拒葷食,引導你吃素,但這都不是用言語可以說明的,必須親身實證,由靈自證,自己慢慢去體會。
    「衣」方面:不鋪張浪費,實穿實用就好,不須穿戴錦衣,講究華麗,靈性借此假身來修,為免假身受寒影響修行,需要衣服來敝體,簡樸平實即可,法身慧命才是真如永生。
    「住」方面:為讓身安住,心安住於修道上,必須有個安定的避風港,避免四處漂泊流浪,居無定所,身安定時心才能安定,共同向道求道,不須為了比較,炒房置產而成為屋奴,影響修道時機,走正道的人,不會講求以地理、風水、易經、方位來選擇居住之所,拘泥而捆綁自己,一般皆以自己看了舒服感覺不錯來作為選擇住所的方式,因此不管是福地福人居、或是福人居福地,只要心轉變了,這些都不是問題;再好的地理風水、地氣磁場,如果居住的人,整天為非作歹,好吃懶作,也只是枉費,不如一個平凡乾淨的磁場,居住者好好修持,誦經回向轉化,感得人天護持,冤清釋結要來得有意義些。
    「行」方面:現代人講求時間效率,出入難免需要利用交通工具,若是工作上的需要必須有自己的代步工具,那麼也以實用安全為主,不須華麗名車,若只是一般的上下班,為了大環境及安全考量,乘載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是較好的,出入間皆要小心,除了自己的身體要注意,也要顧到周遭的人,避免傷了自身也傷了人身,這是慈悲心的涵養,不因外境人群囂囂嚷嚷而亂了自己,又煩躁而傷了人。
    「育」方面:近來高知識份子犯罪率提高,有很多是性格上的缺陷,由此可見教育下一代應該首重在人格的養成,不該以成績的高低,能否上名校為目標,因為有良好品格教育的國家,社會才能祥和及安定,而不是犯罪率攀升,人人汲汲可危。
    引導修行的教導者,其實是循於學校教育後的社會教育,來教導有緣有心向道的人,也許他在前段人生旅程上走得並不順遂,如今再尋明師求道,為的也是想逆轉他的種種不順,因此既然有緣,教導者應該以大悲心教導、提醒,給予正面鼓勵,正向思考,矯正他們不正確的誤解,引導他們修心,修性,修靈,以往內修持為主,而不向外追求,這是在渡眾時很主要的部份。

    「樂」方面:適當的娛樂有助於舒壓,但過於沈迷享樂則容易迷失,心也跟著遠離自性了,因此為了減壓,本著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偶爾放鬆無妨,但不能擾人擾民,也不能過度鋪張浪費,一旦過度易傷神,要知道精、氣、神難持也難補,可別為了一時的快樂因小失大呀!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33-34問

第三十三問:何謂「身口意」?如何規範它?

    身口意是三業,為何稱作「業」,是因為身體的行為、口中的言語、心中的意念容易因六根觸境產生種種的感受,而展現出來,當六根門未看緊,一一觸受,產生愛、取、有、分別及對立時,身口意便開始造業,因而隨業流轉,永無止盡,因此應當對自己的身口意要謹慎並且好好地規範它,直到不起造作為止。
    那麼,該如何來規範自己的身口意?可以先從停止亂心開始,也就是靜止,定靜的意思,無論是身、或口、或意,都讓自己漸漸地沈靜下來,像一杯混濁的水,沙子沈在杯底有時受到搖晃,杯中的水混濁後,又沈澱,自己的身、口、意也一樣,不斷地在靜慮中反覆地作,亂心便可漸漸靜定下來,思慮變得清晰,有條不紊,由靜生定,從定發慧,以慧破除無明及惑業,無惑業造因,就不會再招感生死苦果,這其實也就是在修戒定慧三無漏學,由戒自己的身、戒自己的口,來去除貪瞋癡三毒較粗的部份,而後細微到戒自己的心,也就是持心戒,這是微細的心法,最後可達八正道中的無漏之戒、無漏之定、無漏之慧,破諸亂想,有定力後,慧根增長,永破煩惱結。


第三十四問:所謂「天人合一」、「靈體自在」指的是什麼?


    世俗上的運動功法、氣功秘法、長壽要訣中常常可見「天人合一」四個字,一般指的只是練氣強身,以意導氣,去病健身的一種感受,使人有期待性,這些都是有為刻意造作下的結果,與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境界相差甚遠,實際上「靈體合一」、「靈體自在」的說詞較符合古代修道人的心境,因為覺性的靈知妙用一現起,可以主導假身依正道而行,妄見無明去除,真心真慧現前,不再不守自性,而去造業受報,還有什麼比這樣更自如的,因此「天人合一」、「靈體自在」只是名稱的不同,真正的涵意是相同的,只不過被人拆解而自作解釋罷了!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31-32問

第三十一問:「本來面目」指的是什麼?「涅槃解脫」又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一個「本來面目」,不需外求,禪宗講照見本來面目,《心經》講五蘊皆空,《金剛經》說無一切相,而眾生因生世輪廻不得解脫,因此本來的面目是什麼,已經被障蔽住了,甚至壓根兒把它給忘了,不知就在靈知妙用的覺性上,反而到處去追尋、抓取,到頭來一場空,還是盲盲目目,沒有絲毫的進步,講白一些,就是人人本具清淨的自性佛,也就是本有的靈智覺性,即使因為累世因緣不同,其層次略有差別,但只要方法對了,都可以漸次提升而開顯出來,經過明師的導引修學漸有所成,實修實證,由靈應證,假身再與之配合無礙,智慧一開顯,習氣種子漸少,俗事外塵漸捨,日以繼夜,靈體合一後自可見清淨的本來面目,但這必須要親身實證才可體驗出其中的奧妙,不是用文字、言語可一語道斷的。
    當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凡塵俗世對你都不再產生困擾時,就是當下的解脫,心中的淨土極樂世界,也就浮現眼前,不只心解脫,身也解脫,身輕體安然,自在亦安在,當靈性智慧一起,事事皆無礙時,靈能依修持而提升,心性純淨,終有靈性歸天,復古歸源之時,此即是涅槃解脫,而非肉體死亡叫涅槃解脫,用文字來說明白一些就是不再墮入六道輪廻中永無出期,而是達真性以續法身慧命。


第三十二問:如何守護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此六根門容易因色、聲、香、味、觸、法而產生種種的識分別,一旦起識便容易造業,分別、執著、對立,因此當像防賊一般,緊緊的守護六根門,不讓外塵趁虛而入而起作用。不是要你不聽、不看、不想、不聞、不嚐、無心,因為外境的種種現象,不是你不要就可以不產生,一切都是生生滅滅,生滅無常的,事事如幻如夢,沒有永恆不變異的,因此必須有靜定的心,這是需要時間下工夫的,一點一滴,練到外境一來,隨它而來,不起分別,不起煩惱,不用心去取相?自可了然自在。
    而如何有靜定之心,除俗務抛捨之外,鎖事也要減到最少,真正在修的人是與世俗背道而馳的,不是不通人情、只管自己,而是在圓融中有自己的時間規劃,生活作息,而不會干擾、阻礙到別人,這樣,六根才能漸漸清淨,心也才能靜慮,對自己是必須要嚴格而不馬虎的,這樣才能在修道上有些小成就。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29-30問

第二十九問:用什麼樣的心可以維持修道的動力而不疲乏?

    修道路是需要時間與精進持續力的,往往也是孤單而乏善可陳,這樣說或許有人會抗議,明明修道是法喜充滿,道侶齊聚一堂,怎會說是乏善可陳?一般世間修法是聚眾、求財、求名利、求權勢,當然多采多姿,樂不可支,當前很多大道場,法會、活動、灌頂、求法者不勝枚舉,多數藉此吸金,但是獲得的法益微乎其微,都是為了因應眾生的需求,而產生此種傳道方式,有人說開一扇門無論何種法,能接引一個入門也算不錯的了;在此,所要明述的是出世間修法,也就是復古歸源,返千古修性命,達真性以續命的自性佛解脫法,這必須要完全地一心投入,返歸自心,不向外追求,以達深、靜、定、慧之上等功夫,是必須細水長流,持續不斷地往前直走,即使途中有吸引、有魔考、有挫折,不僅不能動心,也不能打退堂鼓,這種生活是缺乏色彩的,久了會令人疲軟而退道心,因此必須要有好的善知識協助解惑釋疑,而自己也要有決心,有定力,不求神通,鬼通,以開顯自性佛為主要目的,否則道途中危機重重,自己可是會被自己考倒的。


第三十問:修道主要在修什麼?法身慧命指的什麼?


    修道有世間法及出世間法,俗稱入世修及出世修,一般修身養體、求功名富貴、財祿名利、超渡拔薦、誦經法會等是世間修法,只求今世的人天福報;而教人修心修性,靈性修持者,是讓永生不滅的本靈可以超脫,免去六道輪廻之苦,也就是提升自性佛的靈知覺性,法身慧命可以開顯出來,不再因為肉體的愚癡無明,妄想執著而掩蓋,生世淪落苦上加苦,因此真正的修道是靈性的修持,藉假修真,反璞歸真,達真性如如,最清淨的那念心顯現,而不是在家或出家,也不是隱頓或入世,是心的真正出離,煩惱的解脫,永恆的法身慧命即是指此。

佛道修學釋疑108問:27-28問

第二十七問:修道的「信願行」指的是什麼?

    升起了求道心,剛開始往往尋尋覓覓,有的茫茫渺渺感覺不確定,似乎找不到明師,因緣好的,碰到善知識給予引導,可走在正道上,摸索個幾年,再碰到下一個予以循序漸進,漸漸了解修道上的事,但有些所給予的觀念未必正確,尤其宗教亂象多,附佛外道者也不少,有時失了錢財不打緊,被騙色的不在少數,因此,修道的初發心很重要,然後建立堅定的信心,發個小願,依願而行,這就是「信願行」,在這過程中,道場明師都是協助解惑釋疑的角色,並非用來依賴、追尋,或成為抓取的對象,還是必須回歸向內清淨自己的內心,掃除累世所帶來的習氣,不斷剝落,使其自性佛開顯,照見本來面目、清淨無染著,漸漸地淨功有了,靜功、定功也奠下好的基礎,自然可以使智慧開顯,遇事皆明了!


第二十八問:如何在修道與世俗間取得權衡?
 進入修道後,世間的很多事務是必需有所取捨的,尤其如何在修道與家庭,修道與工作、修道與婚姻,乃至社會上的一切人事物上,作到圓融和諧,取得諒解是非常重要的,社會上常常可聽見有人談論某某某修道修到家庭不合,婆媳不睦,不知修到哪去等種種譏笑的言詞,這表示未正確走在修道路上,才有此後果,有時是引導者一盲引眾盲,有時是修道者自己偏頗所導致,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類得其解,就是這個意思。

    真正在修的人,必須不偏不倚,走在中道上,也就是中庸,即古仙人道,心經有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是要你什麼都捨掉,落入斷滅空,而是要該捨則捨,該放就放,不去執著、抓取,該盡到責任的還是得該盡到責任,如家庭、孩子、工作、孝道等,越修要越圓融,習氣漸減,達到圓滿,這樣周遭的人才會尊敬你,也才不會障礙,批評毀謗,因為你而造下口業,自己也才能順遂地走在修道路上,之後的吃齋、持齋、閉關…..等,自然也就水到渠成,沒有阻礙了!因此,修道應該要把習氣漸減,把藏在八識田中的利刃放下,不再一味要求別人要符合自己的想法,也不會因為在修就自命清高,自以為是,現代人要修道,比起古時離世隱頓來修要來的困難,這也是考題,如果能真正走在正道上安住而修持,世俗人不僅可以接受,甚至認同,反而成為你的助緣,甚至因為你而入道,不也是好事一樁。
   

靈性戰役 12

  為什麼說「無我」就是「真我」? 因為在邁向靈體合一的過程裡,其實就是執行一場刻意消滅自我的行動,殺剿的是虛假的自我,死亡的也是虛假的自我,除了保留肉體之外,要做到「全面性自殺」。 自我的虛假消失以後,城堡沒了、意識空了、執著也消失了,所留下來的空缺也不須再找一個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