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全真諮詢網

真一笑談!信不信由您153


您有看到佛教的異狀嗎?

台灣佛教寺院已成為擁有土地財寶無數的大封建主,僧侶腐化墮落,戒律鬆懈,寺廟要求超出了民眾的負擔能力,所以終會被人民拋棄!

由於大乘佛教的倡導與流行,帶給信眾的是向寺廟捐贈財物來換取功德的偏差觀念,僧人不用再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曾經刻苦修行的僧人也開始貪圖安逸,從各方面向社會習俗妥協,因應民眾的需求來轉變弘法的方向,佛教的聲譽或許多少受到影響,許多民眾敬而遠之,但是為求心安,捐贈奉獻是一定不會少的,這對寺廟來說是主要的經濟來源,所以廟越蓋越大,土地面積越買越多。

佛教的平等意識慈悲為懷是獲得民眾支持與吸引的地方,原始佛教並沒有繁雜的祭祀儀式,當今大乘佛教則不然,在許多方面向印度教靠攏,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利用各式法會來宣稱渡眾的能力,運用僧人的莊嚴來成為佛教的優勢,由於又想與外道爭奪高下,大乘佛教中又分化出了密教,使佛教的原始本色逐漸消失,整體上有些已被道教和密教吸納了。

從更深層來説,佛教的發展已經與政治有密切的關係,這點,是最損己又不利人的;而佛教的宗教文化擺脫原始宗旨而發展成一種國際宗教局面,表面上反對道教的民間習俗活動,想要切割與道教的關係,卻又在超渡、放生、信仰上自創一格為求存活,背離真道本義,因此很難讓正信正念的求道者信服,能夠主導地位也只限於愚痴眾生,擄獲他們的心來造作更多的假相,也正好符合這些自認為有正確信仰的佛教徒,利用錢財的布施來安慰自己,利用聚眾的歡樂來掩飾自己害怕無我的恐懼。

道場應該引導眾生把修習重心放在自身的修養上,對生命終極理想的追求上,而不是變成多神偶像崇拜,也不是趨向國際化而脫離印度原始修道的實際真義,形成一股大乘僧人往學術發展,把佛教信仰變成經典教理研究,力求成為精英,以利於到中國或外國傳教的風氣,持續這樣下去只會讓佛教更加偏離而已(待續)


http://www.tsaitruee.com/
http://www.facebook.com/tsaitruee
  





真一笑談!信不信由您152


為何會有大乘與小乘的分別?

很多人不喜歡談到修行,因為不想關心生命事實,也不重視自己的處境,認為修不修行對自




己的正常社會生活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另一方面,也由於宗教問題層出不窮,因而使人




「談修色變」,退避三分!






佛教的特點是「一再結集,一再分裂,最後是分頭多極發展」,若以過去佛陀專門宣講厭生




遁世而又言行一致的學説來說,對於當今社會生活並無多大的吸引力,因此使得佛教對人生




的基本判斷,也邏輯性地衍生許多新的理論問題和宗教問題,不斷作出新的解釋,以滿足社




會多層次的需要,因此,只要是流向新的民族和地區的佛教,就會帶上該民族、該地區的新




的色彩,傳播的內容也就越豐富。西元一世紀以後所形成的所謂大乘與小乘兩大佛教體系,




就是反應佛教為適應社會不同階層需要與地區特點的不同,從各種外道中吸取營養,促使各




自競相發展的繁榮景象。





這個競相角逐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以大眾係為主,轉化成內容龐雜的大乘佛教,為了爭奪




信眾,完全離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特徵,;二是以上座部為主,保持較多早期佛教的特色,




是所謂小乘佛教;後來演變的大乘佛教日益盛行,認為人的渴望是有神性的力量以及它們賜




予的恩惠來支撐,而宗教修煉對世間的生命有相干性,因而適用於俗人,教人用向善的意念




來指引人生、指導生活,開始強調佛陀是一位救世主,開始強調儀式、祈禱等等,一直流傳




至今而成為主流。




佛教背離了原始初衷,著重研經講論,學問僧專攻學術研究,以當講經說法的座主,或是專研一經一論的論主為榮,佛理雖研析透徹但是瑣碎繁雜,衍氾不實,嚴重地與生活脫鉤;大乘僧」雖能把信仰、教理、生活融為一體,走向社會階層廣度有情,但是度眾內容皆與解脫無關居多,二者都缺乏真修實證自行應證,只在心地上下功夫,未在清淨本性上修持自性,因此無法了解自己,更別說是走入人心,也就失去了佛法的基礎,與解脫相違了(待續)


http://www.tsaitruee.com/
http://www.facebook.com/tsaitruee
  





毛毛蟲在回家的路上 37

  誰創立了「全真教」?主要是在修什麼 ? 全真教又稱全真 道 ,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稱為北宗,另外南宗則以張伯端所創立以內丹修煉為主的教派。 金朝初年北方三大道派中,全真道晚於太一道、真大道,但教義教制更為完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