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問:出世修與入世修指的是什麼?
一般世俗以現出家相的僧眾或自搭茅蓬隱頓修行、出離世間的修行者來稱為出世修;於凡塵俗世有六親眷屬、經濟盈收、子孫後代接續相傳,而又能在家修持者,稱作入世修,更粗略的分法就是說出家修道者為出世修,在家居士為入世修,這是為了讓人有所分別所作的區分,事實上僧俗二眾不該以剃度或帶髮來判別其所修持的法為出世或入世,怎麼說呢?佛教由印度傳入,已由小乘佛教演變成所謂的大乘佛教,乃至近代倡行的人間佛教,僧眾也已由自利轉為利他,由叢林走向人群,由和合僧眾的團體生活走向普化世人的菩薩道,可以說由原來人們所認知的出世間法,演變成今日的入世間法,為的是要弘法利生,因此不該再以剃度與否來分別出世或入世,應該著重在修持者所修持的心念,剛開始必須靠些有為法來協助修持,日子久了不執不取、漸入無為,也就從入世法進入出世法了,並非要您抛捨一切,非得要棄家學道,而是在凡塵俗世中借假修真,回歸本源,使自性佛靈能提升,出離六道輪廻,也就是說所修持的方法,不是求世間功名富貴,求子孫滿堂,求財源滾滾的有為世間法,而是要修靈知覺性,使其清朗妙悟,了脫生死洪流,達無為出世間法,不再墮入生死輪廻漩渦中而永無出離。
第二十問:修道一定要出家嗎?講經說法一定要現出家相嗎?
「出家」是出離自私的家,是心出離,而非只有外相出離,如果心沒有抛捨、放下,即使剃度穿了一身迦裟現出家相,也是枉然,尤其現代叢林已不比古時的阿蘭靜若,需要自力更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現代信眾的供養非常充足,反而障礙了清修的僧眾,起了貪念,生了煩惱,物質金錢的豐足使僧眾容易忘記初發心,因此以現代來說,出家未必對修道有好處,有時反而更容易墮落而不自覺,因此,只要有心修道,出家不出家並不是那麼重要的;當然有因緣出家,入空解脫門,入無我無願門,巧施方便廣運慈悲之心,化度眾生,施不求報,出家剃度又能如願以償,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廣度無量眾生,功德利益是令人敬仰尊敬的。
至於講經說法現出家相,都只是為眾生的需要,認為有莊嚴法相,聽起來信心十足,才像在修,這都是眾生執著表相罷了,也有很多有修有為者,弘法時能切入真實修證,字字珠璣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