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艋舺龍山寺,今年五月五日起將香爐減為一座,環保署也表示,今年預定目標是讓全台一半的寺廟來減香,這是繼行天宮於二零一四年八月全面禁香後的一大進展。
古時候,是燒艾草,並不焚香,以香禮佛的記載是溯源自漢武帝的時代。也許,自古焚香便具有將個人願望傳達給神明之作用,如《尚書》裡記載:「至治馨香,感於神靈,焚香以降神。」《道教燃燈儀》也說「香者,傳心達信,上達神靈。」
如今,廟宇靈驗與否,也通常以「香火鼎盛」一詞來描述,但是爐是焚香之器,其造形多半受到中國商周銅器的影響,如趙希鵠的《洞天清錄集‧古鐘鼎彝器辨》就指出,「古以艾草達神明不焚香,故無爐具。今所謂爐具,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而宋代范成大的〈古鼎作香爐〉亦提及「雲雷萦帶古文章,子子孫孫永奉常。辛苦勒銘成底事?如今流落管燒香。」所指便是以鼎彝造形為香爐之事,都是商人利益罷了。
香的使用最早是由佛教徒開始,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講道時,因為天起炎熱,許多前來聽到的信徒感到昏昏愈睡。信徒們覺得相當的失禮,所以找來一種有香味的木材,切成條狀放在容器中燃燒,藉著她所散發出的香味驅除睡意、振奮精神,這就是燒香的起源,從此以後燒香便成為佛門子弟抗拒塵俗誘惑,堅定自己信念的方法了。後來香的形式逐漸演變成將香料粘在竹枝上,插在香爐中焚燒,香的意義也由純做振奮、提神的用途,變為祁神的工具。
中國早期不懂製香,皆千里迢迢遠赴西域購買,聽說有人從西域採買香品返回中國途中,不巧碰著強盜半路攔劫,沒想到這批匪徒一聞行囊中的「香」味後,竟拔腿逃跑,此則消息傳至中國和印度,佛教徒藉題大肆渲染,無形中提高「焚香驅邪」的知名度,商人也因此獲利。
臺灣早期原住民為泛靈信仰,並無燃香祭祀行為,更遑論有香爐的存在。
在中國歷史上記載,香最早是由西域諸國獻貢始得,後則由海南諸國傳來。然而,自漢人於明末清初遷臺開墾之後,福建、廣東一帶的河洛人與客家人乃將大陸地區的漢人信仰引入臺灣,早期大都作為消除穢氣及疫病之用,於是家家戶戶皆可見到香爐,代表著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意義,在禮佛與祭祀祖先時,人們都拈香一柱,藉由嬝繞的煙靄,傳遞心中那份敬意與追思,也表現了中國人敬天法祖的精神。
燃香禱告祖先、神明等成為臺灣早期漢人重要的宗教活動,於是稟告天地神祇或作為祭祀祖先插香使用的香爐乃成為大陸漢人移民中的共同記憶。隨著漢人信仰在臺灣的擴張,香爐也隨之出現在各地廟宇中,如鹿港廟宇中所見的香爐即是在此歷史背景下誕生。
然而,現今一般人用香,皆不解用香之意,常一次點一大把,而且大都不注重用香的品質,所點的香大部份都是添加大量化學香料的香,此種類似蚊香,不但有礙身體健康,且以此種香薰佛薰自己,又哪裡有用香的智慧,更如何談禮佛誠心呢?
修道主要是要啟動人內在靈性的誠心與智慧,細細觀照,日久薰陶,使心靈寧靜,息止心中的貪瞋痴,「主要的敵人還是在於自心的魔障」,若修學靜坐想得禪定,或是藉由燃香的助緣,想要鎮靜心神,理氣調中,幫助行氣,讓諸根集攝,祈求自己內心的平靜與安詳,妄想達正念入禪定,得智慧解脫以證道果,都還是屬於外求的外道,也是在替自己找不得不燒香的藉口而已。
http://www.tsaitruee.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