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全真諮詢網

真一笑談!信不信由您 45

「靜坐」的涵義,極為淺顯易懂,就是清心、靜心與平常心,修道要以平常心,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修習,求得清靜,再更簡單的說:修道就是日常生活的修行;靜坐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出時間,把心靜下來修自己,用最自然的方式來修行,時時注意守住道德是非、清心寡慾,靜坐,能使自己心平氣和,平心靜氣,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困難,也能凡事放得下,看得開,不在乎,這也就是練習靜坐後的附加價值。

坐禪方式很多,無一就是要讓我們放下萬緣、亂心止歇,禪坐時不需強結跏跌坐或盤腿,只要順著自然正坐,不需將腰作意挺起,也不要縮腰垂頭,不需著意導氣,自然順氣即可,放鬆身心,了知當下的念頭,定心守靜、順息止定、心靜而安、一呼一吸間工夫日久漸深、綿綿密密,似有若無,勿著力、勿緊扣,離妄離惱,自可歸寂靜處。

坐禪並非只有坐才有禪,平常日用中皆有禪,禪機處處可見,生活中處處是道禪,但要知曉如何調養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坐禪中有妄想出現,只要認得它,清楚它,不執著、不隨它即可,不要壓制排遣,怕它、拒它而想盡辦法費力降伏它,見有好相,也不需起意,生起妄想,也要不生歡喜。

靜坐帶來心念的清淨,但若圖個有什麼功德則是不對的,用自己的自性、靈性生命跟清淨的法相應,無所得無所著,才是真正消災延壽---延長法身慧命

透過觀照實修,證得觀照般若,所開發出來的智慧是佛性的自性佛,是妙智慧,何需用禪定到第幾階、第幾層來界定與分別,您說是嗎?

http://www.tsaitruee.com/
http://www.facebook.com/tsaitruee

真一笑談!信不信由您 44

上古全真的修道,主要是要求將自已從貪婪和執著中解脫出來,使肉體可以得到恬靜、閒適和清靜的感覺,然後再由靈性全權作主,教導、訓練靈體,靈體再教導、訓練肉體,性命才能雙修。

第一階段的修靈,極為簡單易行就是「靜坐」,靜坐無須任何形式,只需在靜坐前請求靈體給予指引,在自宅書房、佛堂穿著整齊端正而坐,均可進行。靜坐時,放空思慮即可,靜坐之成效與進展須視個人靜坐之持續性、虔誠度、放空之程度及是否每天進行而定,靜坐時,可能產生之「異象」為「氣動現象」,也就是在靜坐時突然身體產生不由自主的擺動或暈眩,身體擺動現象大都為規律性,輕者渾身抖動,重者起身靈動打拳或走舞步,各不相同,當產生氣動現象時無須緊張,也不宜強制立即停止,只須放鬆全身讓靈性引導即可,越自然時抖動現象自會漸漸止息停頓,使抖動變為緩動,最後停止,如果感覺不安或不妥可停止靜坐,並詢求老師協助,確認指導的是自己的本靈或是仙靈、外靈來附身,避免產生神魔附體,造成走火入魔,要切記!


修道是修自己的靈性生命,不須靠外力來控制,即使有仙靈來指示,也是您的靈性已經可以清楚的分辨正神或是邪神時,那個時候,靈性已經由意通來到靈通,甚至通過種種測試,合格後晉升至通靈的階段,您的靈性到達某個火侯,就不需要擔心太多了。上古全真在學子家中尚未設立道場前,皆以讀經為主要定課,不鼓勵在家自行靜坐,主要是初學者靈體尚未穩定,靜坐中的各種可能產生的狀況,若無法分辨與保持沉著,很容易受到干擾乃至驚嚇,因此,在靈體達到適切的穩定度後,家中設立了道場,便可於家中靜坐持經,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漸漸修持,只要有心,自可自行見證效果,不僅可將家中的磁場轉化,個人的身心狀況也會改變很多,親身實證後便知,不待多言。

http://www.tsaitruee.com/
http://www.facebook.com/tsaitruee

真一笑談!信不信由您 43

一般人講坐禪或是靜坐,都很嚴肅,什麼四禪八定、入定多深、好相惡相等,認為就是沒有了念頭,心很專一不為所動,這是對定的誤解。

上古全真在靜坐上的訓練,主要是要來平息妄動的心念,讓心能夠真正地靜下來,藉由肉體的呼吸順調,來讓色身靜定,依順靈性來調整肉身,並不是要來讓心靜止,或是數著呼吸數,一開始的隨順呼吸,只是在練習隨順能覺知的能力,當心越能夠靜定之時,靈性自然調整氣脈,解除身體的緊迫,靜定放鬆之下,在調定過程中對於妄起的心念,越來越看的清楚,也不會在任何一個狀態或想像下多作停留,更不須要去強住於呼吸的流動境相,此時將有空暢的呼吸,也有空暢的清淨靈性,靈知靈覺,不再有小我的自我意識在操弄,而是由粗到細、由細到微細、再由微細到極微細的一種心念調和,是一種透過攝心達於靜定的過程,最後完全由己靈作主的行持。

每個人本有存在的靈性,是空性而清靜的,本來沒有負擔,卻投生為人而有了做人的負擔,然後貪著自己的人身,還有了各種身見,一旦有了身見,不只是身體是個負擔,連身見的種種觀念皆是沉重的負擔,把本有的靈性徒增各種莫須有的虛妄擔子,包括種種貪著享樂、貪生怕死、畏生求死等,所以就在這個裏邊,貪中煎熬,自己給自己無止盡的負擔,結果必然受苦。

每個人口中的都在受苦,在觀念中受苦、在對立中受苦、在分別中受苦、在迷惑無解中、在孤獨無聊中、在覓覓尋伺中、在貢高我慢中、在所求不滿中、在怨嘆扼腕中……,因迷於自我存在而造成了連環不斷的種種苦果,但又不得不作這個,因此,上古全真教導靜心的訓練,仍然是以那個本有存在的靈性為主要,藉由呼吸的順調,讓主人來掌控,身心靈才能達到真正的空暢,空暢才能自由,空暢才能解脫。


空暢就是呼吸順暢、腦袋不塞、身如虛空、心於安止,不背於本有存在的,如《四十二章經》裡:「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http://www.tsaitruee.com/
http://www.facebook.com/tsaitruee

真一笑談!信不信由您 42

修道者如果沒有先調伏肉體,修習命功,要靈體合一很難!因此要修習內觀,往內觀照,體悟苦、樂相依相生沒完沒了的這條食物鏈,因為貪愛緣故永無止息,就像嗜毒成癮之人,唯有遠離才能戒斷一樣;要如實看見實相,就會產生厭離之心,不再虛妄夢想,就能步步走向解脫之道。

因此,生活作息要規律,適當的睡眠很重要,可以恢復精神,解除疲勞,修道人如果睡眠不足,用功時容易昏沉打瞌睡,而成「蓋障」,因此要善調睡眠,不可貪睡,貪睡則心神闇蔽,增長愚癡,覆蓋心性,令心昏昧不清,不可放縱;亦不宜刻意少睡,少睡則容易昏沉,無力修道,晝時若覺疲累,小睡三十分或四十分,也是沒有關係的。有人以為可以靠靜坐來提神養氣,消除疲勞,對於初學者,常是一上座,沒多久即出現昏沈現象,長久下去,影響身體姿勢,有礙健康,應該在精神狀況好的時候,再行坐禪,功夫才能得力。

上古全真把睡眠當作是一種定功的修持與訓練,睡眠時,應提起正念,雙眼輕闔,即使沒有睡意也沒關係,心念正定,不過分的昏沈之下,似睡非睡,可以養氣又養神,不但容易醒覺,也不會作夢,即使作夢也不起煩惱,這樣的睡眠習慣,對身心的修養,最為有效,等到將要睡熟時,也一樣會保持警覺,而且不會亂夢顛倒,隔天也不會懶惰而貪睡眠,用睡眠來調整身心,身體好了,精力足夠,定慧力增強,睡眠自然減少,反之多睡一些也沒關係,總之,睡眠不必刻意勉強去減少,程度不夠,不睡覺不倒單,也撐不下去,反成自障而修道無功,定力深者,平日與睡中都會常攝在定,隨時都清智明朗,魔境或考驗現前,也都會迎刃而解的。

http://www.tsaitruee.com/
http://www.facebook.com/tsaitruee



真一笑談!信不信由您 41

以上古全真對飲食之見解來說,使生命無法超越解脫的主要原因,正在於我們執著的這個身體,適切的食物,雖然有益於生命的保健及延長,但卻無法使人解脫自在,使人獲得自由逍遙,因此,如果想要得到徹底的解脫,不僅不能執著於有形的食物,甚且還要清簡適量,把對食物的想欲和渴求降到最低,不強食,不強飲,飢乃食,渴乃飲。這樣的觀點,才是上古全真最重要及具特色的主張。

真一個人的經驗,年幼時,如果不想吃飯,母親就會生氣的罵說:「你是不是想做仙了?」這句媽媽常用來罵我的氣話,修道後才驚覺竟然還含蘊著道教食物觀的精髓。有一段時間,為了讓排毒更加順利,肉體清淨調整體質與脈絡,廣公師要我三餐只吃水果,不能碰五穀與烹調過的食物,一開始會懷疑,認為自己可能會受不了,師父告訴我:「人家要妳做,就表示可以撐得過才叫妳去做,不要去擔心」,果然執行了約有一年半以上的時間,大都以水果為主食,頂多喝些流質飲品,這段時間,必須上班從事護理工作,但卻能神采奕奕,步履輕快;除了體內的變化,思慮清晰、通體舒暢、輕盈無濁之外,對於食物的渴求與對食物的貪著與想像,才真是考驗內心深處的黑暗面,尤其本身對辣椒情有獨鍾,沒有了他,就沒有食欲,慢慢地調整,放下對辣的渴望,才真的體會到人對食物有多依賴,而且難以割捨。

現在,雖然已經恢復正常齋食,但是以往暴飲暴食、喜好酸辣、愛好甜食、無法控制食量的壞習慣都已經改進,一碗麵線加青菜對我來說就已經是大大的享受,大難未死之後,近日來為了讓靈體晉升,真一也願意配合靈體,開始食用無油飲食,因此又做了些許的調整,靈體一路帶著真一走來,撐過很多的磨難,這點口慾上的小小犧牲不算什麼的!

沒有經過這樣的體驗,我想應該還沒辦法改變不好的飲食習慣,因為光是進食,人的內心就有如此無窮盡的貪求,何況是其他的事?也唯有親身體悟才能斷除,所以上古全真強調的是實修與實證,不是光說不練的。


不過,在此也要聲明,當靈體在未許可您的肉體這麼做時,請不要嘗試斷食或是所謂的「辟穀」,常可看到許多的學修者,看到別人吃齋,自己也不管家人同不同意就開始吃素,有的也會仿效斷食飲食嘗試個幾天,有的就自行吃長齋,最後手腳無力,面有菜色,各個氣虛形弱,其實,修行不一定要吃長齋,那只是長養慈悲心的一種方法,有必要時自然自有安排,修要修自己的心和性,否則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吃素,卻無法改變心性?反而還被左鄰右舍、甚至自己的家人瞧不起?這都是該省思的部分,在這種仿效、崇拜、起而模仿依樣畫葫蘆的同時,您看到了什麼?

http://www.tsaitruee.com/

http://www.facebook.com/tsaitruee

真一笑談!信不信由您 40

飲食之所以為修持的行法之一,是因為藉著調和飲食來資助行道,上古全真在飲食調配上有幾個基本原則,包括:避免吃太飽,使致呼吸急喘與腹脹,導致百脈阻塞不能暢通,影響心念,以七、八分飽為主;如果吃的太少,就會虛弱無力,心意恍惚,精神無法集中,久之則營養不足、體力衰退,這二種都無法善調肉體,原則上,以天然不過度加工的健康飲食為主,如五穀類、蔬果類、乾果類,今日醫學界直呼現代人營養過剩,積極倡導飲食七分飽、少肉多蔬、少油多果、少鹽多菜的健康飲食觀念,似乎也與上古全真的飲食觀不謀而合。

在肉體尚未接受到必須吃齋的訊息之前,不須吃素,若火侯未到,自行進行長齋,身體的骨本流失、很快的就氣虛體弱,得不償失;另外,上古全真已改為入世修法,大部分的信徒皆是在家修行,以圓滿世俗情緣,如果堅持自己要吃素,導致家人負擔壓力,甚至不諒解而障道,那就不好了。

飲食上的調味以清淡為主,讓味覺逐漸淡化,即可漸漸除去過多的慾望,宜定時定量,若有腸胃的蠕動問題,容易消化不良或脹氣,則可採少量多餐的方式;只要善巧調配,即使長齋者也讓人看不出與人有何不同。

一般人對飲食的要求,講究色香味俱全,好吃就貪得無厭,暴飲暴食,不喜歡的就挑剔檢擇,甚至未食即棄,全真的修道者,應該要從飲食中培養淡泊無欲、簡樸惜福的態度,飲食只是為了維持肉體生命以利法身慧命來修道,當思來處不易,感恩受食,如佛門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正念受食作意修持,則道業日增。

http://www.tsaitruee.com/

http://www.facebook.com/tsaitruee

真一笑談!信不信由您 39

修行絕對離不開生活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在面對一些塵境,產生色聲香味觸法的同時,要漸漸降伏起起伏伏的分別心,才能風平浪靜;對於宇宙山河大地間的物質現象與領域,也要有所領會領解,這些都要透過靈性智慧的觀察與覺照,才能了悟法法皆是平等,事事皆是通達而互不障礙,才能真正做個無事道人」,達到「圓通」

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拾得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不是要看欺我、辱我的那個人,下場有多淒慘,而是要讓自己的靈性生命成長出來,調伏自己的分別意識心,降伏自身的習氣,過幾年後,要看的是自己的靈性智慧有沒有真正的「純熟」。

禪宗二祖惠可大師問達摩祖師:「我心不安,請為我安心」,達摩祖師說:「把心拿來,我替你安」,二祖往內一觀,發現那個不安的東西,並不存在,達摩祖師立即告訴他:「我已經替你安心竟」;《金剛經》裡也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一切心都不可得,那麼外境、語言、聲音、界相,所有的色聲香味觸法,何必分別而追逐?當心息滅了,沒有一個實際的心存在,哪來的什麼境界讓人痛苦?只有靈性生命會以智慧來觀照並做最好的處置。

如果只是把這些當作知識,天天唸經、讀教理,沒有實際操作運用,實修實證的話,唸的再多、唸的死去活來,也感受不到、體悟不到,上古全真教導學修者要從每日的定課當中,實際去思維、運用,從生活裡、從生命上、從人生中去領悟,不是像說相聲,唸了一口滿桌的菜餚,聽者聽得一口好菜,卻無法吃飽。

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若能實際修持靈性生命,達到靈體合一,處處都是清淨自性主導,處處皆可見法,解脫離我們就越來越近了。


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所指的就是靈性生命,就是自性佛性,就是法身慧命啊!

http://www.tsaitruee.com/
http://www.facebook.com/tsaitruee

直視靈性!無心自寂 38

  我們一直都只是個孩童 ?! 當您深入了解靈性是如何運作的時候,肉體願意配合重新與他融合,漸漸學習共同和諧一致的運作,那麼,您的生命就會轉變,成為一位 「 人類成人 」 。 這一切,要自己親身實作,實修應證,用聽的沒有用,用想的也無益,用看的就只能在門外,要走進來親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