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全真諮詢網

真一笑談!信不信由您154


中國時代的滅佛事件!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佛教被「三武一宗」的滅佛且大量迫害呢 ??





第一次法難,發生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西元 423-451在位),他是讓北魏發達的第一人,以君




權神授的方式自稱為太平真君,因聽信崔浩勸說洗腦道教的好處與道士寇謙之的讒言,於太




真君七年(446年)佛教鼎盛猶如「國中之國」令他無法忍受,又見到寺中藏有大量的兵器




引發了他的殺機,於是下詔滅佛,殺盡長安地區沙門,規定若侍奉胡神(即佛陀)或塑造




泥、銅像者,一律滿門抄斬,焚經書、破佛像、毀寺廟,是中國史上第一次的毀佛行動,直



到他452年被宦官宗愛所殺,時年45歲,文成帝即位後才頒詔停止滅佛。




第二次法難是北周武帝宇文邕(西元560-578在位) ,是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是北周建




國的奠定者、西魏權臣宇文泰的第四子,因醉心於中國文化,大量的加強漢學文化,聽信衛




元嵩的建議,儒佛道三家相爭之下,儒最符合了當權者的理想,為了達成其政經和軍事目



的,兩度滅佛,先574年下令禁佛道二教,逼迫沙門與道士還俗,毀壞所有佛經佛像,又將




取得的廟寺道觀土地全部拆毀分給貴族們當成領地。又於577年進行滅北齊令,讓北方的佛教




幾近滅絕,致死者無法估計。公元5786月,武帝身染惡疾,遍體糜爛而死,時年36歲崩



世,宣帝即位才停止佛道二教的迫害,卻也讓佛教往南方傳播,讓佛教的思想再一次的產生




新思想融合和豊富的文化。






第三次法難是唐武帝(840-846在位)崇信道教,得道士趙歸真、劉元靜等相助,於會昌五年




845年)下敕廢佛,除極少官寺外,其餘寺院皆毀,共計毀寺四萬四千六百所,僧尼強令還




俗二十六萬五百人,因他的年號叫「會昌」,所以佛教徒稱為「會昌法難」,當時佛教已來





到頂盛繁茂的時期,所有經典論法已接近相當完備,反而在這六年的行動之下,毀壞了相當




多寶貴的經典和各朝代下的思法論辯,有許多關於佛家經典精藏全數付之一炬,是一次相當





嚴重的文化打擊,公元846年三月,唐武宗因服用道士長生仙丹過量藥物中毒而死,時年33




歲,唐宣宗即位,才又恢復佛教。








第四次法難是五代周世宗柴榮(954-959在位),於955年下詔,嚴禁私自出家和偷渡僧眾,要通





過「經典」、「論經」等公開考試者方可為僧,特別明令禁止燒身、煉指等過度激烈行為




保留了名山大院,禁止那些沒有獲得朝廷許可認證的寺廟存在,共廢寺3336所,各種佛經書




焚滅,毀銅像用來鑄錢幣,公元959年六月,周世宗柴榮病死,時年39歲,後周也隨之滅亡。




雖然這幾次滅佛行動各有其不同的時空背景,前面三個滅佛的理由都有私心和加上了思想上




的控制,不是「聽道抑佛」,就是「尊儒毀另二家」,而柴榮則是整理佛家寺院較有系統和




理想的。無論是出於皇帝的個人偏見、或是佛教徒本身的信仰方式出了紕漏,總之,這番朝




廷推動的毀佛滅佛,對佛教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歷代的佛學經論、名僧章疏幾乎消失殆




盡,元氣大傷,直到宋太祖趙匡胤的強力保護下,佛教才又得以繼續弘揚。


西漢末年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魏晉以前為輸入時期,東晉南北朝為傳播時期,隋唐為興盛時期,尤其到了武則天更是大力提倡佛教,使得佛教勢力更加膨脹,佛教寺院可與宮室相比,極盡奢華。

之後的發展將不再敘述,主要還是要讓大家明白原始佛教早已滅亡,取決原因多為人為因素,原料色彩已失,更遑論是當今佛門,更是人為操控,原始佛教的教義早已蕩然無存,希望大家能夠明白,不要迷失


http://www.tsaitruee.com/
http://www.facebook.com/tsaitruee
  




真一笑談!信不信由您153


您有看到佛教的異狀嗎?

台灣佛教寺院已成為擁有土地財寶無數的大封建主,僧侶腐化墮落,戒律鬆懈,寺廟要求超出了民眾的負擔能力,所以終會被人民拋棄!

由於大乘佛教的倡導與流行,帶給信眾的是向寺廟捐贈財物來換取功德的偏差觀念,僧人不用再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曾經刻苦修行的僧人也開始貪圖安逸,從各方面向社會習俗妥協,因應民眾的需求來轉變弘法的方向,佛教的聲譽或許多少受到影響,許多民眾敬而遠之,但是為求心安,捐贈奉獻是一定不會少的,這對寺廟來說是主要的經濟來源,所以廟越蓋越大,土地面積越買越多。

佛教的平等意識慈悲為懷是獲得民眾支持與吸引的地方,原始佛教並沒有繁雜的祭祀儀式,當今大乘佛教則不然,在許多方面向印度教靠攏,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利用各式法會來宣稱渡眾的能力,運用僧人的莊嚴來成為佛教的優勢,由於又想與外道爭奪高下,大乘佛教中又分化出了密教,使佛教的原始本色逐漸消失,整體上有些已被道教和密教吸納了。

從更深層來説,佛教的發展已經與政治有密切的關係,這點,是最損己又不利人的;而佛教的宗教文化擺脫原始宗旨而發展成一種國際宗教局面,表面上反對道教的民間習俗活動,想要切割與道教的關係,卻又在超渡、放生、信仰上自創一格為求存活,背離真道本義,因此很難讓正信正念的求道者信服,能夠主導地位也只限於愚痴眾生,擄獲他們的心來造作更多的假相,也正好符合這些自認為有正確信仰的佛教徒,利用錢財的布施來安慰自己,利用聚眾的歡樂來掩飾自己害怕無我的恐懼。

道場應該引導眾生把修習重心放在自身的修養上,對生命終極理想的追求上,而不是變成多神偶像崇拜,也不是趨向國際化而脫離印度原始修道的實際真義,形成一股大乘僧人往學術發展,把佛教信仰變成經典教理研究,力求成為精英,以利於到中國或外國傳教的風氣,持續這樣下去只會讓佛教更加偏離而已(待續)


http://www.tsaitruee.com/
http://www.facebook.com/tsaitruee
  





真一笑談!信不信由您152


為何會有大乘與小乘的分別?

很多人不喜歡談到修行,因為不想關心生命事實,也不重視自己的處境,認為修不修行對自




己的正常社會生活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另一方面,也由於宗教問題層出不窮,因而使人




「談修色變」,退避三分!






佛教的特點是「一再結集,一再分裂,最後是分頭多極發展」,若以過去佛陀專門宣講厭生




遁世而又言行一致的學説來說,對於當今社會生活並無多大的吸引力,因此使得佛教對人生




的基本判斷,也邏輯性地衍生許多新的理論問題和宗教問題,不斷作出新的解釋,以滿足社




會多層次的需要,因此,只要是流向新的民族和地區的佛教,就會帶上該民族、該地區的新




的色彩,傳播的內容也就越豐富。西元一世紀以後所形成的所謂大乘與小乘兩大佛教體系,




就是反應佛教為適應社會不同階層需要與地區特點的不同,從各種外道中吸取營養,促使各




自競相發展的繁榮景象。





這個競相角逐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以大眾係為主,轉化成內容龐雜的大乘佛教,為了爭奪




信眾,完全離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特徵,;二是以上座部為主,保持較多早期佛教的特色,




是所謂小乘佛教;後來演變的大乘佛教日益盛行,認為人的渴望是有神性的力量以及它們賜




予的恩惠來支撐,而宗教修煉對世間的生命有相干性,因而適用於俗人,教人用向善的意念




來指引人生、指導生活,開始強調佛陀是一位救世主,開始強調儀式、祈禱等等,一直流傳




至今而成為主流。




佛教背離了原始初衷,著重研經講論,學問僧專攻學術研究,以當講經說法的座主,或是專研一經一論的論主為榮,佛理雖研析透徹但是瑣碎繁雜,衍氾不實,嚴重地與生活脫鉤;大乘僧」雖能把信仰、教理、生活融為一體,走向社會階層廣度有情,但是度眾內容皆與解脫無關居多,二者都缺乏真修實證自行應證,只在心地上下功夫,未在清淨本性上修持自性,因此無法了解自己,更別說是走入人心,也就失去了佛法的基礎,與解脫相違了(待續)


http://www.tsaitruee.com/
http://www.facebook.com/tsaitruee
  





直視靈性!無心自寂 38

  我們一直都只是個孩童 ?! 當您深入了解靈性是如何運作的時候,肉體願意配合重新與他融合,漸漸學習共同和諧一致的運作,那麼,您的生命就會轉變,成為一位 「 人類成人 」 。 這一切,要自己親身實作,實修應證,用聽的沒有用,用想的也無益,用看的就只能在門外,要走進來親身體...